社会节奏量表(The Social Rhythm Metric,SRM)
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IPSRT)是一种专门针对双相障碍的循证心理治疗方法,由匹兹堡大学的Ellen Frank基于Goodwin和Jamison提出的不稳定性模型和情绪失调的社会授时因子理论发展而来。模型中强调外部时间线索(主要是社会节奏和生活事件)及昼夜节律失调对双相障碍情绪失调的影响,提出生活事件(积极/消极)可能导致患者社会节奏紊乱、干扰生物节律和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cycle),从而导致双相障碍发生,表现出节律紊乱的症状。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针对双相障碍患者复发的三个途径:①不坚持药物治疗;②存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③社会节奏不稳定来开展治疗,通过改善患者目前的人际关系质量和社会角色表现,稳定患者的社会节奏帮助其减轻情绪症状和改善社会功能,通过间接调节内源性昼夜节律预防双相障碍复发。
Frank等人人为IPSRT疗法通过系统的增加患者日常活动的规律性可以提高患者的幸福感水平,社会节奏稳定性的不断增加强化了患者所做的努力,也增强了患者对双相障碍的控制感。逐渐趋于稳定的社会节奏让患者认识到,除了遵守药物治疗方案,他们还能做些其他事情来影响其疾病的发展。随着临床缓解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会付出更大努力来增加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因为他们将这种规律性与保持临床症状的稳定联系在了一起。
社会节奏量表(The Social Rhythm Metric,SRM)。Monk 等人基于社会授时因子理论,编制了用于记录日常活动的自我报告表格,旨在描述被试1周内的社会活动习惯和社会节奏稳定性。量表包括起床、第一次与别人接触、开始上学/工作/做家务、吃晚餐、睡觉等5个项目,需在每天结束的时候记录5个固定项目完成的确切时间和他人参与的情况。量表在盛秋萍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638。
参考文献:
盛秋萍.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的本土化修订及其对双相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20.DOI:10.27003/d.cnki.gojyu.2020.000825.

加入心理学网,获得更多
无论您想服务网友,还是想获取帮助(如批量调查或测试),可以微信/QQ:5776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