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障碍(Afective Disorder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特点是以明显并且持续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临床上其特点包括:基本症状以情感高涨低落反复为主要表现,患者在智力和思想方面没有明显障碍,常伴有相应的行为和认知方面的改变;症状的轻重程度不一,轻度心境障碍患者,可以无明显精神病性症状表现,对其社会生活影响较小,重度心境障碍患者,在情绪上表现出明显异常,甚至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对其社会生活具有明显影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常见的、反复的、慢性的心境障碍,全球平均发病率为2%~4%。目前临床上,双相障碍患者主要分为双相I型障碍(BP-I)以及双相型障碍(BP-II)两种形式。整个病程中,双相1型障碍要求有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可有可无,而双相I型则要求既有轻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但从未出现过躁狂发作。而 DSM-5 双相及相关障碍还包括环性心境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和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等分类。

杨氏躁狂量表由R.C. Young于1978年编制,是临床上评定躁狂发作严重程度最普遍的量表,其目的在于区分兴奋不合作的患者。量表包括11个条目,除了第5、6、8、9题是0-8级评分,其余条目均为0-4级评分。评分时需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和指导语进行评分,可以依靠现场交谈检查,也可以参照知情者信息,以最近一周为评定的时间范围,症状的评估参考患者的平时的情况。当两个评分难以确定时的原则是0-4分的条目选高分,0-8分的条目选中间分。该量表在盛秋萍的研宄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4。

YMRS由 R. C. Young 于1978年提出, 用来评定近 1 周的躁狂症状以及严重程度,用于症状分级, 并非诊断工具 。

具体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DSM-5要求在心境紊乱、精力旺盛或活动增加的时期内,存在3项(或更多)以下症状(若心境仅为易激惹,则要求至少4项满足):①自尊心膨胀或夸大,②睡眠需要减少,③比平时更健谈或有持续讲话的压力感,④意念飘忽或思维奔逸,⑤注意力随境转移,⑥目标导向活动增多,⑦过度参与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病程上要求至少持续1周。

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 YMRS)

以下问题用于了解来访者的躁狂症状,请根据现场交谈和参考知情人信息的情况,评估“最近4-7天”患者的情况。评分难确定时:0-4分的选髙分,0-8分的选中间分。

1.心境高涨
0.无;
1.询问时承认有轻度或可能的心境高涨;
2.主观感到肯定有心境高涨,乐观自信,愉悦与内容相称;
3.心境高涨与内容不相称,幽默;
4.欣快,不适当的发笑,唱歌。

2.活动--精力增加
0.无;
1.主观上增加;
2.活跃,手势增多;
3.精力过盛,有时活动过多,坐立不安(可以安静下来);
4.运动性兴奋,持续活动过多(无法安静下来)。

3.性兴奋
0.正常,未增加;
1.轻度或可能增加;
2.询问时承认主观上有肯定的性兴趣增加;
3.自发谈及性内容,详细描述,自述性欲增加;
4.明显的性举动(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或检查者)。

4.睡眠
0.睡眠无减少;
1.睡眠比平时减少≤1小时;
2.睡眠比平时减少1小时以上;
3.自述睡眠需要减少;
4.否认需要睡眠。

5.易激惹
0.无;
1-2.主观感到易激惹;
3-4.检查时有易激惹,最近有愤怒或烦恼发作;
5-6.检查中经常易激惹,回答始终简短、生硬;
7-8.敌意、不合作、无法检查。

6.言语-速度与数量
0.未增加;
1-2.感觉话多;
3-4.时有语速或语量增加或啰嗦;
5-6.紧迫,语速和语量持续增加,难以打断;
7-8.急迫,无法打断,说个不停。

7.语言-思维形式
0.无;
1.赘述,轻度分散,思维敏捷;
2.分散,失去思维目标,经常改变话题,思维加速;
3.思维奔逸,离题,难以跟上其思维,音联,模仿言语;
4.语无伦次。

8.思维内容
0.正常;
1-2.可疑的设想、新的兴趣;
3-4.特殊的计划,超宗教的内容;
5-6.夸大或偏执,牵连观念;
7-8.妄想、幻觉。

9.破坏-攻击行为
0.无、合作;
1-2.好讥讽,有时提高嗓门,戒备;
3-4.要求多,威胁;
5-6.检查中威胁检查者,大声喊叫,检查困难;
7-8.攻击,破坏,无法检查。

10.外表
0.穿戴修饰得体;
1.轻度邋遢;
2.修饰不佳,中度凌乱,过分修饰;
3.蓬乱,衣着不整,过分化妆;
4.极度邋遢,过分佩戴饰品,奇异的服装。

11.自知力
0.存在,承认有病,同意需要治疗;
1.承认自己可能有病;
2.承认有行为改变,但否认有病;
3.承认可能有行为改变,但否认有病;
4.否认有任何行为改变。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参考文献:
盛秋萍.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的本土化修订及其对双相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20.DOI:10.27003/d.cnki.gojyu.2020.000825.
张胜军.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临床及心理病理学特征的比较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