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个体生活中必然经历的事情。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挫折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所以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往研究者曾普遍使用“挫折承受力”、“抗挫折能力”、“挫折容忍力”、“抗逆力”或“复原力”等词来描述学生应对挫折的水平,导致对该心理现象的理解不一。有研究者从压力应对过程来界定抗挫折现象,如李海州等和张大均等认为,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有研究者从抗挫折能力构成方面来理解该现象,如Neil Harrington提出抗挫折能力由权益(entitlement)、情绪承受力(emotional intolerance)、苦恼承受力(discomfort intolerance)和成就挫折(achievement frustration)四方面构成;任国防等认为,抗挫折能力由积极抗挫折、消极抗挫折和抗挫折特质三方面构成;田宝伟等认为,抗挫折能力包含理智坚毅、机智投入、追求卓越和调节控制等四方面;张丽霞从生理因素、积极挫折认知、消极挫折认知、个性特征、情绪调控和他人支持等六方面来看待。由此可知,抗挫折能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综合能力,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对它的理解应两者兼顾。因对抗挫折能力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以此为基础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也不一致,如田宝伟等根据形容词量表编制的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量表;宁雪华编制的大学人际和学业挫折容忍力问卷,测量了冒险、情绪感受和行动取向三个方面;刘戌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编制了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杨帆从对挫折的认知、情绪和意志品质三个方面编制了中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还有研究者则采用心理弹性量表或应对方式量表来测量人们的抗逆力。刘志军,刘旭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压力应对过程和积极心理学所所涉及的认知、情绪和人格(行为)三个方面来设计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问卷,认为抗挫折能力是一种以积极认知为基础、以积极情绪调节为内容、以积极行为为表现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后天形成的可训练的心理现象。

刘志军、刘旭(2016)等编制的中学生抗挫折能力量表,共十四个题目,分为四个分量表,其中包含积极预期维度,如:“我觉得我今后的生活丰富多彩”;积极挫折观维度,如:“我善于从失败中获得有益的经验”;积极情绪引发维度,如:“做出快乐的表情真的会让我感到快乐些”;寻求支持维度,如:“遇到阻碍时,我通常会和朋友、家人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每道题的选项都按照不同被试者的实际情况分为分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等评分标准,分别给以5~1分的得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抗挫折能力越强。

中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the questionnair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abil ity of an-frustrat ion,QAAF-MSS)

5非常符合
4比较符合
3不确定
2比较不符合
1非常不符合”

1.对我来说保持忙碌状态很重要。
2.在学习和生活中,我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3.我善于从失败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4.在不快乐的日子里,我会找好朋友谈心。
5.我认为我的人生很有意义。
6.考试失败后,我会认真分析自己所犯的错误
7.不顺心的时候,我会去寻求他人的安慰
8.我觉得我今后的生活丰富多彩。
9.我经常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
10.有麻烦时,我会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
11.做出快乐的表情真的会让我感到快乐些。
12.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13.遇到阻碍时,我通常会和朋友、家人一起商量解决办法。
14.保持微笑,能让我更从容的面对困难。
【注:原始论文12题,但引用文献14题】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参考文献:
刘志军,刘旭.中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的初步编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6,45(03):413-417.DOI:CNKI:SUN:NMSB.0.2016-03-024.
颜叶慧中.浙江省初中生体育锻炼坚持性、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3.DOI:10.27699/d.cnki.ghbmt.2023.000528.
韩苏扬.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关系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