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时蓉华,1998)。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需要交往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交往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同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展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彭泗清(1998)针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点提出了示范-回应模式理论。他认为最能反映中国人人际关系活动的动力学特征是示范行为,中国人人际互动的模式和特点基于三个基点,即价值支点、行为支点和行为控制点,同时每个点又可以区分为文化理想模式和实际变式。无论是示范过程还是回应过程,它们都包括理想模式、小人变式和常人变式这三种形式。在人际互动中,个体对示范方式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社会历程。 翟学伟(2001)提出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位一体理论,认为中国人人际关系是由“缘”、“情”、“伦”构成的三位体。人情是核心,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情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则是这一基本模式的制度化,它为这一样式提供一套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循一定的秩序。人缘是对这一模式的设定。以天命观、家族主义和儒家为中心的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人人际关系中最基础的文化基础。

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3~0.922之间,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641~0.931,大学生人际关系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92~0.887,说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具有较高的测验信度,项目间有良好的一致性,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Undergraduat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Questionnaire,UIRQ)

请您参考自身近一年内的实际情况,在每一小题符合您情况的选项上划“√”。

1经常
2有时
3很少
4极少
5从未

1.当独自向老师请教问题时,我会感觉到紧张
2.我会和任课老师在课间进行交流、谈话
3.我有同老师、辅导员共同参加户外活动的经历
4.我熟悉每学期任课老师的名字
5.在节日里我会向老师表达问候、祝福
6.当我在路上偶遇老师,会主动上前打招呼
7.我在和老师、辅导员的闲谈话题中,不会回避谈家庭情况或自我经历
8.我为一些生活或学习上的小事情与同学发生争执
9.我在班上明显感受到被有些同学排斥和冷漠
10.与一大群朋友在热闹时,我感到莫名的孤寂、落寞
11.当同学向我倾诉其遭遇以求得同情时,我感到不自在
12.面对朋友的缺点,我会选择当面直接指出
13.我和同学交谈时会觉得不知从哪儿说起
14.在班会开展活动中有人提议我表演节目,我会接受的
15.在我遇到困难向朋友求助时,会得到朋友的帮助
16.我和本宿舍的人关系
17.我会与同学交流学习或生活上的经验
18.当我作为一名老生时,我会帮助入校的新生熟悉学校的环境
19.我把上网的时间用在聊天交友上
20.我能在网络或各类聊天室中结识到新朋友
21.我认为网络上结交的朋友是值得信任的
22.我和网上结识的人会有书信或电话往来
23.我有和网上结识的人互相敞开心扉的经历
24.我在网上讨论版中与别人交流信息或其他资源
25.我上网聊天是事先计划好的
26.学习之余,我会参加勤工俭学或社会打工
27.我外出游玩时,能结交道一些新的朋友
28.在校内或校外购物、就餐时,我会与店主或伙计聊的顺畅
29.我参加了社会上的一部分公益活动
30.除了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还愿意主动找机会去尝试类似活动
31.在街头或餐饮店的陌生人前吃东西时,我会觉得很不自在
32.相比其他身份的社会群体,我倾向于和在校学生交往
33.当我同校内的保安、后勤、宿管组等办事人员打交道时,会觉得不习惯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反映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现实生活中与周围人群交往的一种总体状况。其中,师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与老师各种形式的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关系;同学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同学之间在学习过程和生活中通过沟通、交往所形成的关系,涵盖了与舍友、校友间的交往;生活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老师、学友之外的人(包括学校后勤人员、商贩、在校内外勤工俭学所结识的人等)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交往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得分由师生人际关系、同学人际关系和生活人际关系3个因子的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在现实中的整体人际关系越和谐。转换为问卷评分标准如下:现实人际关系的分值为0~65分视为不和谐;66~103分为良好,104~130分为很和谐。现实人际关系可以反映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综合的整体的人际交往水平,同时,在实际意义上,它又并非是3个人际因子简单的叠加。

虚拟人际关系是以网络为模式发展起来的,通过虚拟的交流空间和平台,与陌生人在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形成的关系。它的特点就在于交往互动空间的虚拟性,摆脱了传统视觉、触觉意义上的物质空间,具有交流主体间的身份不确定性和不受限制的特性;与研究者的网络人际关系不同的是,虚拟人际关系仅仅是停留在虚拟平台上或是以此为起点的人际交往,与之前在现实中相识的人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并不属于虚拟人际关系。因此,本研究中大学生虚拟人际关系特指大学生利用计算机,以网络为中介,在校期间与陌生人逐步建立的、在网络中交感互动的关系;它是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交往水平的表现,反映出大学生在网络交往所掌握的互动技巧、交友水平和熟悉程度,与现实人际关系相对应。

调查对象为长沙市的本科生与专科生。在长沙市总共发放问卷950份,整理回收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为903份。
同学人际关系3.461±0.530
生活人际关系3.360±0.521
师生人际关系3.398±0.637
虚拟人际关系3.092±0.895
人际关系3.403±0.421

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文敏.心理素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21.DOI:10.27137/d.cnki.ghusu.2021.0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