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Bowlby(1973)最早提出“依恋”的概念,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一般指母亲)之间建立的特殊的情感联结,亲子依恋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梁曦(2016)的研究指出,如果个体没有在温馨的亲子关系中成长,那么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会受到严重的损害。在Bowlby研究的基础上,Ainsworth,Blehar,Waters和Wall(1978)将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1)安全型依恋,母亲不在眼前时,该依恋类型的婴儿会哭闹,母亲出现后会寻求母亲的安慰;(2)回避型依恋,该类型的婴儿在母亲不在眼前时不会哭闹,母亲回来后不会寻求接触,表现出躲避行为;(3)反抗性依恋,这类儿童,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强烈的不安,母亲会来后,又表现出反抗和愤怒。

早期的依恋研究大多针对儿童群体,直到80年代中期,研究者开始把研究对象拓展到青少年和成年群体。不同研究者对成人依恋的观点有所不同,Main,Kaplan和Cassidy(1985)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依据自己儿童期亲子关系记忆形成的心理表征;Sperling和Berman(1994)则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寻求并维护能为其提供亲密感、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心理倾向。但是,研究普遍的认为依恋并不是儿童期特有的现象,依恋会贯穿人的毕生发展。

前人对亲子依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同流派对亲子依恋的观点不同。习性学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是保护弱小的本能反应,并提出“内部工作模型”,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儿童对他人的稳定认知,会长久地影响个体以后的交往方式;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用强化理论来解释依恋的产生,母亲的反应会影响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新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婴儿与主要抚养着的关系会影响婴儿未来的社会适应性;认知学派关注依恋产生的条件,婴儿需要具有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还要具备客体永久性的认知。

版本一

Armsden 和 Greenberg发展了 “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包克冰和徐琴美(2006)进行了修订,在其基础上,李霓霓等(2009)对其中的亲子依恋问卷进行了简化。该问卷共 13 个题目,通过亲子信任、亲子沟通和亲子疏离三个维度反映亲子依恋质量。该量表采用 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在李霓霓研究中,两个分问卷(父子、母子)的 Cronbach’sα系数均为0∙93。朱振杰研究中,亲子信任、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三个维度的 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0.85、0.82、0.84,总问卷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 0.92。

亲子依恋问卷

请用心审每一个题目,并在最符合你实际情况的选项上打“√”。“完全不符合=1,比较不符合=2,不确定=3,比较符合=4,完全符合=5,1—5的符合程度逐渐增强。

1.对于我关切的事情,我喜欢征求父母的意见。
2.父母帮助我更好的理解我自己。
3.我将我的难题和烦恼告诉父母。
4.父母帮助我讨论我的困难。
5.父母尊重我的感受。
6.我认为我的父母是称职的父母。
7.当我和父母讨论问题时,父母在意我的观点。
8.父母理解我。
9.我信任父母。
*10.和父母相处,我感到不舒服。
*11.父母让我感觉愤怒。
*12.我从父母那里没得到什么关注。
*13.父母不了解我最近的状况。


版本二:

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的简版(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Armsden & Greenberg, 1987; Raja, McGee & Stanton, 1992)测量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依恋。Armsden & Greenberg(1987)编制了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包括3个维度:信任(trust)、沟通(communication)和疏离(alienation),用于评定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关系,共25个题目。Raja等人(1992)对该问卷做了修订,修订后的简版包括10个题目,其中信任和沟通维度各3个题目,分别例如“父/母尊重我的感受”和“如果父/母知道有事情困扰我,他/她会询问我”,疏离维度4个题目,例如“与(父/母)讨论我的问题让我感到羞愧或愚蠢”。本研究只考察大学生报告的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所有题目均为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根据被试在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信任加沟通再减去疏离分)可以计算总体的依恋关系质量分数。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信任维度α为0.82(父0.64,母0.66);疏离维度α为0.77(父0.55,母0.57);沟通维度α为0.81(父0.62,母0.65)。

亲子依恋问卷

下面每道题均包括你与父亲、母亲之间的关系。请思考每句话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与父亲/母亲之间关系的实际情况,在题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数字打勾。“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从“1”到“5”表示这句话符合你的程度逐渐增加。

1.我告诉父亲/母亲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如果父亲/母亲知道有事情困扰我,她/他会询问我。
3.父/母帮助我更好地了解我自己。
4.父亲/母亲接受我现在的样子。
5.父亲/母亲尊重我的感受。
6.当我为某事生气时,父亲/母亲能理解我。
7.与父亲/母亲讨论我的问题让我感到羞愧或愚蠢。
8.我没有从父亲/母亲那里得到很多关注。
9.我对父亲/母亲感到生气。
10.我很容易因为父亲/母亲感到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