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焦虑是指个体对自身外表是否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的忧虑,对外表可能受到消极评价的心理预期,会使个体处于担忧、烦恼、紧张、不安的情绪中,是一种指向外表的社会评价性的焦虑(Dion,Keelan,1990),属于社交焦虑的一种。它与低自尊感、抑郁、进食障碍、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的降低、低自我价值感均存在高相关(唐文清等,2019;任芬,王燕学,2019;黄璞月,2018)。外表焦虑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地存在于人群中。一项2023年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56.6%的职业女性存在容貌和身材焦虑,高度重视外表。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研究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身体满意度和对身体意象的态度更差,也更加重视外表,外表焦虑更多出现在女性群体中。造成女性外表焦虑的原因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三大类。

影响外表焦虑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交媒体、重要他人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社交网络,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个体的看法。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能正向预测女性外表焦虑,负向预测身体满意度。接触时尚人物的身材或相貌等媒体信息也能显著预测女大学生外表焦虑。父母、同伴和伴侣等重要他人在个体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也会对个体的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父母对个体身体意象的建构起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良好的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的积极身体意象和幸福感),负向预测个体的社交外表焦虑。从个体步入学校起,同伴就成为了影响个体形成对自身外表感知的重要对象。同伴间的肥胖谈论和体像比较对身体不满意产生消极影响,Michael等人(2014)发现,个体有越多被同伴嘲笑相貌的经历,其身体意象态度越消极,对身体越不满意。长大后,随着亲密关系的建立,个体对自身外表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伴侣的影响。一项对已婚夫妻外表的感知与评价的研究发现,夫妻间对彼此外表的消极评价会显著负向影响对方对自身外表的评价,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即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在面对彼此的消极评价时都会使自己产生对自身外表的负面评价。社会中崇尚外表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个体对外表的态度,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无处不在,身处“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很难摒除此类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以瘦为美,网络中出现了一系列描述女性外表的词汇,精灵耳、A4腰、漫画腿等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惜付出沉重代价追逐难以实现的瘦理想,单一畸形的审美观深刻影响了个体对外表的观念和态度。在单一审美观大行其道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在作祟,广告、直播、整容等行业无不在强调美丽外表的价值,试图用统一的标准——颜值来衡量不同个体的外表的美丑。无良商家追逐利益的同时,利用现代网络宣传的手段,积极推销单一审美观念,目的是让更多女性深陷外表焦虑的漩涡,从而促进女性消费。

影响外表焦虑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身体指数(BMI)以及可见差异等。身体质量指数即BMI(Body Mass Index)指数是常用的衡量个体胖瘦程度、是否健康的标准。Malmborg等人(2017)的一项涉及澳大利亚90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BMI与社交外表焦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于外表异常和外表不异常的界线并不清晰。但无论是先天性外表异常还是后天性外表异常,都不仅会对个体本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也可能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反应,如人际交往。后天的手术造成的外表异常也会对个体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一项针对乳腺癌乳房切除患者的研究发现,乳腺癌乳房切除患者的社交外表焦虑普遍存在。不仅如此,乳腺癌乳房切除患者外表完美主义水平较高,外表焦虑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影响外表焦虑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方式以及人格特征。个体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处理外表信息时的分配资源的权衡(Gestsdottir,Lerner,2008)。Wood-Barcalow等(2010)的质性研究表明,80%的个体曾在青春期出现过消极身体意象的问题,后经过转变认知方式改善了消极身体意象问题。可见,个体的外表焦虑受认知方式的影响,通过转变认知可以改善外表焦虑。有研究发现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外表焦虑。完美主义者通常对外界事物要求很高,有较高的自我批评倾向,一旦未达到期望值,他们便有可能陷入焦虑。外表完美主义人格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社交外表焦虑。

外表焦虑与一系列的消极后果显著相关,如抑郁、低自尊、饮食障碍等。研究表明,外表焦虑与进食障碍、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外表焦虑是导致女性产生进食障碍和增加抑郁可能性的关键因素。唐文清、许小雪和刘延云(2019)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尊与外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低自尊者通常会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外表焦虑。研究表明,外表焦虑还会诱发饮食行为障碍,外表焦虑与限制性饮食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而言,与外表相关的负面评论会增加罹患饮食失调的风险,饮食失调会影响身体健康。

Festinger(1957)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通常会引起心理紧张,称之为认知失调。如果鼓励个体用与先前所存在的态度相反的方式去思考,他们很有可能会改变原来的认知来减少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基于认知失调理论Stice(2001)提出两路径模型(Dual Pathway Model),该模型认为社会文化压力可以通过瘦理想内化作用于身体不满意,降低瘦理想内化能减少身体不满意。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干预主要通过口头、写作和行为练习对瘦理想进行批判,理论上,这些行为会引起认知失调,进而使人们减少对瘦理想的追求,最终达到降低身体不满意的目的。Eric Stice的研究发现,基于认知失调的干预通过非理性信念活动可以有效减少女性外表焦虑,干预核心通过对瘦理想进行批判,减少被试追求瘦理想,从而达到提高身体满意度的目的。基于认知失调的干预被认为是目前对14岁以上身体不满意女性进行干预最有效的方式,干预效果持续1年以上。

罗晓红等人编制的青年外表焦虑量表(Youth appearance anxiety Scale)作为研究工具,该量表共25个题目,包括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皮肤焦虑和行为投入四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7级计分,从1到7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外表焦虑越严重。

青年外表焦虑量表(Youth Appearance Anxiety Scale)

下面有一些关于您对自己外表的看法、感受和行为投入程度的陈述,请您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然后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如实作出回答。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中立;5=有点同意;6=比较同意;7=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外表焦虑程度越严重。

1.我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遮盖自己的容貌缺点(如化妆)
2.我总是在网络媒体搜索与容貌相关的话题
3.我在拍照时会感到很紧张
4.我总担心他人在背后谈论我的容貌
5.当他人在谈论如何提升颜值时,我感到焦虑
6.当与容貌更佳的人待在一起时,我会感到不安
7.我会因为别人关注我的容貌而表情不自然
8.我害怕即使付出了努力,我的身材也无法达到理想标准
9.我总是在网络媒体搜索与改善或保持身材相关的话题
10.我会因身材原因不想拍照
11.我担心自己的身材缺乏吸引力
12.我会因身材原因减少参加社交活动
13.我会因身材原因减少逛街购物
14.我总担心别人对我的身材做出负面评价
15.我常害怕他人关注、提及或谈论我的身材
16.我会因身材原因不想照镜子
17.我总担心自己的身材被拿来比较
18.我会因身材原因不想称体重
19.即使在室内或阴天,我也担心皮肤会变差
20.当人们在谈论皮肤相关问题时,我感到不安
21.我总担心自己的皮肤状态被拿来比较
22.我担心人们会因为我的皮肤而不喜欢我
23.我试图通过戴口罩来遮盖自己的脸,以避免在社交场合被人关注皮肤
24.我经常在网络媒体搜索与护肤相关的话题
25.我会因皮肤原因减少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