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从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研究父母心理控制。早在1965年,Schaefer就提出了“心理控制”这一概念。1989年,Steinberg认为可以从接受、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三个视角去理解权威型教养方式。接着Barber又将心理控制具体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两种形式,并认为父母心理控制是破坏子女的自主性发展重要因素(Barberetal,200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父母心理控制又被分为依赖型(DPC)和控制型两种类型(APC)(Soenens,2010)。我国学者李丹黎等人(2012)认为父母心理控制指父母通过入侵子女内心世界并对其带来负面的影响来达到控制的目的;房超(2019)则认为是父母为控制子女的意识或行为,常常通过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子女的负罪感或不安情来达到目的。根据其定义不难发现,父母心理控制意味着父母对子女并不是无条件接纳的,而是通过有条件的爱来强迫子女满足自己的期待(Silk,Steinberg,&Morris,2003)。综上,父母心理控制其实就是父母通过入侵子女的内心世界并对其加以影响,来干扰或控制子女的自主性发展。

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由Wang等编制,包含18个项目,按照李克特五级评分标准,从1分到5分意味着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父母心理控制量表涵盖引发子女内疚、爱的撤回、坚持权威3个维度,要求青少年报告每个项目与父母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分数越高,表示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在文献2研究中,该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57,引发内疚、爱的撤回、权力专断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依次为0.938、0.901、0.890;在文献3研究中,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1,各维度信度分别是引发子女内疚0.951、爱的撤回0.816、坚持权威0.815。

父母心理控制量表(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Scale)

请回忆和父母相处的情况,在最符合您情况的数字选项上画“○”。

1完全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有点符合
4比较符合
5完全符合

1.父母告诉我他们为我做的所有事情。
2.父母说,如果我真的关心他们,我就不会做让他们担心的事。
3.当我不按父母的方式做事的时候,父母告诉我,他们对我很失望。
4.如果我不按父母的方式看待事情,他们就会对我不大友好。
5.如果我做了什么父母不喜欢的事,他们就不让我和他们一起做事。
6.当父母批评我的时候,他们会提起我以前犯的错误。
7.父母告诉我他们为我作的所有牺牲。
8.当我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他们告诉我,我应该感到内疚。
9.当我做了违背父母愿望的事时,他们告诉我,我不是一名好的家庭成员。
10.当我让父母失望的时候,他们故意不看我。
11.当我不按父母的愿望做事时,他们告诉我,我应该感到羞愧。
12.如果我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他们会显得冷漠和不友好。
13.如果我伤了父母的心,他们就不和我说话,直到我重新让他们高兴。
14.父母说,如果我真的爱他们,我就应该为家人尽全力做一切。
15.当我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他们告诉我,我不如其他孩子好。
16.父母告诉我,他们要我做的事是对我最好的,我不应该对这些事有疑问。
17.父母说,等我长大了,我就会感激他们为我做的所有决定。
18.当我和父母争论的时候,他们会说,“你长大了就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