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首次对“社交焦虑”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是 1966 年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等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社交焦虑患者患有社交恐惧症,其具体特点为害羞,害怕参加各种聚会,害怕受到众人的关注等。1970 年,Watson 等学者将社交焦虑的定义界定为“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所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基本表现为逃避社交、习惯独处和害怕被他人批评。1975 年,Fenigstein 等学者将社交焦虑的定义界定为“在团体的情境中感觉到不适”。国内学者郭晓薇、季建林、李波等人,她们认为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具体指个体过度不安或紧张,甚至害怕某一种或多种人际交往,其基:表现是:害怕与人对视或被,人注视,怕自己表现出不恰当的语言和行为导致自己处于尴尬的场面等。彭纯子对社交焦虑的理解是:个体在社交中害怕被他人评价,且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较差。李荣刚在社交焦虑的定义中将社交焦虑程度作出了等级划分,程度从轻到重分别是:羞怯、焦虑、焦虑障碍、社交恐怖。胡志雄认为,社交焦虑是自我主观错误的认知所致,认为别人都在关注自己,担心自己成为的焦点,使自己感受不适。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对社交焦虑概念界定基本一致,都分别从心理到行为两个维度进行概念界定,一般包括:心理上的紧张恐惧情绪、害怕自己成为焦点、害怕他人负面评价以及自我否定等导致行为上的逃避社交情境等。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产生焦虑的情境也存在差异,因此,我国钱铭怡(2005)老师等研究者立足国内大学生心理特征编制了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量表。该量表是一个较为全面的量表,最初编制共进行了三次施测:第一次是针对性别均衡施测,由最初的 46 个条目删减至 36 个条目;第二次是针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在校大学生施测,由 36 个条目删减至 22 个条目,使 SAI 变得更加精炼;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3个因素:紧张焦虑(TA)、社交敏感(SIS)、社交自信(SIC);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3因素模型的结果(CMIN/DF=3.027.GFI=0.939. AGFI=0.925. TLI=0.891CFI=0.903,RMSEA=0.046),并根据修正指数进行了量表简化最终获得 22 个条目的 SAI量表;该量表的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均大于 0.70,即SAI 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有效性,适合用于测量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水平。

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Inventory,SAI)

5完全符合
4比较符合
3一般符合
2比较不符合
1完全不符合

1.尽管整个房间都是陌生人,如果需要我还是会进去。
2.我害怕和别人交谈时会紧张得词不达意。
3.在与异性交谈时我常感到紧张。
4.尽管我知道在社交场合中不应该紧张,但我仍控制不住自己的紧张。
5.我觉得别人对我不会有好印象。
6.在与人有一定交往后,我相信别人都会喜欢我。
7.在要参加一个社交活动之前一段时间内我就会感到紧张。
8.我担心和别人交往时会脸红。
9.我总担心在与人交往时举止不当。
10.只要有任何人说我不好,我就会难过好长时间。。
11.参加社交活动之后,我总会觉得当时表现不好。。
12.我觉得我在与别人交往时表现不好,别人就会瞧不起我。
13.我与异性交往时常常担心对方会认为我有不好的想法。
14.当与某些人(如上司、异性等)交谈时,我常会紧张得出汗。
15.我常担心在众人面前丢面子。
16.在社交场合中我想尽办法也不能使自己放松下来。
17.我不会错过结交新朋友的机会。
18.我对自己待人接物的表现十分满意。
19.我平时很喜欢与别人交流。
20.我总担心别人会觉得我在与人交往时表现不好。
21.在交谈时我害怕看别人的眼睛。
22.我对我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