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指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产生的疲倦、轻微抵触等情绪。社交媒体倦怠不同于生理上的疲倦,它是社交媒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或精神疲倦。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技术持续性发展,社交媒体用户量的井喷式增长,社交媒体倦怠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副作用在信息数据洪流的裹挟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2004 年,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网站先后诞生并迅速壮大,AdamPatrick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他认为:“各种新社交媒体网站层出不穷,人们的邮箱被充斥填满,一些用户已经成为社交媒体倦怠的猎物!”

Z世代用户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该群体最主要的社交方式,也是对网络社交关系最为重视的人群。相比较其他群体,Z世代更依赖于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社会关系的交往与维护,多数交往关系都以网络而非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数字朋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其“人际关系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同时这种过量社交也会对 Z 世代用户造成社交压力,继而引发了对社交媒体使用的倦怠情绪。

刘侲聚焦于“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问题,对Z世代用户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梳理与分析。同时利用扎根理论对原始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从中提取出了Z世代用户社交媒体倦怠作用的相关变量(包括信息过载、社交过载、角色压力、消极社会比较、隐私忧虑、社交媒体倦怠、忍耐行为、潜水行为、回避行为、退出行为等),并系统分析了各变量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信息过载、社交过载、角色压力、消极社会比较与隐私忧虑均正向影响Z世代社交媒体倦怠,其中社交过载对Z世代用户社交媒体倦怠影响最大。同时,Z世代用户的社交媒体倦怠情绪会引发一系列消极使用行为(忍耐行为、潜水行为、回避行为与退出行为),其中忍耐行为与潜水行为受影响度较高。

将社交过载(Social overload)简写为 SO,将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简写为 IO,将角色压力(Role stress)简写为 RS,将消极社会比较(Negative social comparison)简写为NSC,将隐私忧虑(Privacyconcerns)简写为 PC,将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简写为SMF,将消极使用行为(Negative use behavior)中的忍耐行为(Endure behavior)、潜水行为(Lurk behavior)、回避行为(Shield behavior)、退出行为(Exit behavior)分别简写为EB、LB、SB、EIT。十个量表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855、0.814、0.792、0.867、0.881、0.822、0.859、0.860、0.882、0.788。研究模型的每一个潜变量的 AVE 平方根值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表明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Z 世代用户社交媒体倦怠调查问卷

请结合您使用朋友圈的实际感受回答问题(必答题、单选):

1完全符合
2符合
3一般
4不符合完
5全不符合

信息过载(IO)。
1.我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接收的信息太多了,并非都是我需要的。
2.我觉得社交媒体上的广告、营销号、负能量太多了。
3.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太多了,会分散我的注意力,让我无法集中精神。
4.每天从社交媒体上接收的大量信息会让我有一种被信息淹没的感觉。

社交过载(SO)。
1.我觉得每天需要在微信、QQ 这些软件回复的消息太多了,占用了我的私人时间。
2.我认为我过多地使用社交媒体而不是面对面的方式联系朋友。
3.我被迫与一些不熟悉的人加好友。
4.我有时觉得对在社交媒体上与他人互动感到疲倦。

角色压力(RS)。
1.发布动态前我会花时间美化照片和构思文案。
2.发布朋友圈前我会进行分组,设置部分人可见。
3.我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展示不同的人设(如微信上正能量、微博上负能量)。

隐私忧虑(PC)。
1.我会担心社交媒体服务商可能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我的个人信息。
2.我不希望他人通过我的社交媒体获取太多我的个人信息与隐私。
3.我担心我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会被不法分子利用。

消极社会比较(NSC)。
1.我会担心社交媒体服务商可能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我的个人信息。
2.我不希望他人通过我的社交媒体获取太多我的个人信息与隐私。
3.我担心我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会被不法分子利用。

社交媒体倦怠(SMF)。
1.有时社交媒体让我觉得疲惫或无聊。
2.有时浏览社交媒体后并不会让我放松。
3.有时我觉得使用社交媒体是一种任务而不是娱乐。
4.有时觉得长时间浏览社交媒体后难以投入学习和工作。

忍耐行为 (EB)。
1.我有时觉得社交媒体很无趣,但为了不错过消息和热点不得不使用。
2.虽然自己很少发动态,但会跟别人点赞互动。
3.有时觉得很消息很多很烦,但还是会回复。

潜水行为(LB)。
1.我有时只在社交媒体里看别人发的消息,自己不发言。
2.我现在很少在社交媒体(朋友圈、微博)上更新自己的动态。
3.我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很少评论、点赞他人。

回避行为 (SB)。
1.我打算或已经回避一些好友的信息。
2.我打算或已经关掉一些软件的消息提示,设置免打扰。
3.我打算或已经对一些软件设定使用时间。

退出行为(EIT)。
1.我打算或已经删除一些好友和微信群。
2.我打算或已经取关了一些公众号的订阅。
3.我打算或已经卸载一些社交媒体软件。

环境因素
信息过载:信息质量低下、信息可信度不高、信息量过大、信息的传播与更新速度过快,影响了用户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和利用。
社交过载:社交量过大、社交网络非自愿拓展、社交压力过大。

个人因素
角色压力:多重角色经营导致的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前台形象维护造成的角色超载等。
隐私忧虑:对于信息安全的忧虑、对网络安全的不信任。
消极社会比较:用户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上行比较与平行比较,引发个人焦虑感与自我评价低下。

社交媒体倦怠:包括情绪耗尽,即感知无聊、情绪低落、感知时间精力消耗;成就感低,即自我怀疑,自我评价低;焦虑情绪,即紧张、担忧、焦虑。

消极使用行为
忍耐行为:用户受限于社会关系的强制性与压力,被迫高频率使用社交媒体。
潜水行为:在使用中仅浏览不发布内容。
回避行为:用户有意识地对社交媒体减少使用、屏蔽信息。
退出行为:卸载 APP、关闭朋友圈等。

参考文献:
刘侲.Z世代用户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3.DOI:10.27328/d.cnki.gshsc.2023.00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