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 Bandura(1977)在其著作《自我效能感: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Bandura, 1999)。Bandura 指出,个体对于目标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决策行为,这种期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结果期待,指向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联认知;另一种是效能期待,特指个体对自身实施特定行为能力的判断,这种判断被称为自我效能感。
随后,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 Ralf Schwarzer(1997)提出了一般性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个体在应对各类不同环境挑战或者面对新事物时所展现出的总体性自信心,就是一般性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具体的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影响。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自身能力不足,认为自己无力解决问题;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即使在失败时,也不会轻易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倾向于归因于外部因素。例如运气不佳、任务难度过高,或是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比如努力程度不够,实施策略不当等(Schaumberg et al., 2013)。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具体自我效能感共同组成了自我效能感。前者是基于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而形成的总体信念,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整体潜力和综合能力的认知(Ersan et al., 2018)。相比之下,具体自我效能感则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是个体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某种判断和推测的信念(Silva, 2015),例如职业自我效能感、管理自我效能感等。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什么”的认知反映了一种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 是由德国心理学家 Schwarzer(1993)提出的单维量表,旨在评估个体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对自己能力的信心。1997 年由原来的 20 个条目修订为 10 个条目。采用 Likert4 点记分:1=完全不正确,2=有点正确,3=多数正确,4=完全正确。分数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根据分数可划分三个等级:10~20 分为低水平的自我效能,21~30 分为中等水平的自我效能,31~40 分为高水平的自我效能。王才康(2001)等人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现 GSES 的 Cronbach α 系数数为 0.87,间隔 10 天左右重测信度为 0.83,折半信度为 0.90。证明了该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
以下 10 个句子都是关于你平时对自己的一般看法,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选项上打“√”。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对每一个句子无须多考虑。
1完全不正确
2有点正确
3多数正确
4完全正确
1.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
2.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然有办法得到我想要的。
3.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4.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6.如果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够解决大多数难题。
7.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8.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9.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10.无论在我身上发生什么事,我都能应付自如。
参考文献:
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 (2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应用心理学 7(1), 37–40.
张倩兮.中老年人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探究:生命意义感,孤独感,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25.DOI:10.27347/d.cnki.gssdu.2025.001508.
加入心理学网,获得更多
无论您想服务网友、查找量表还是在线测试,均可微信:5776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