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CDMSE)

1977年Bandura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在策划与实施特定行为方案过程中所具备的自信水平(Bandura,1977)。大量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勇气和毅力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决定了个体实现目标所需的自信和能力水平(Lent&Brown,2019)。在学术和职业领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应用。198...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CDDQ)

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没有能力挑选或是承诺于一个特殊的、即将准备或进入特定职业的行动过程。(Crites",1969)职业决策困难的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或运用一套作职业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的一种决策状态。决策困难主要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自然结果。(Krumboltz",1976)职业决策困难表示个...
健康生产力受损量表/斯坦福隐性缺勤量表(The Stanford Presenteeism Scale-6,SPS-6)

隐性缺勤是由英文词“presenteeism”翻译而来,国内研究中也通常使用“出勤主义”、“假性出席”、“带病出勤”、“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健康生产力受损”代替。关于隐性缺勤的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是否对生产力造成损失。Johns将其定义为“带病上班”。Chapman将其界定为“个人因生理或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
小学生遭受校园排斥的心理感知问卷(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suffering from campus ostracism scale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已有研究发现,在小学校园里,遭受欺凌的小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2%,而且,小学生遭受欺凌人数的比例正在不断地攀升。在校园情境中,同伴间的排挤、身体或性别上的嘲笑等“隐性”欺凌更为常见,是一种校园排斥现象。校园排斥是指阻碍被排斥者获得友谊或加入同伴群体中,包括拒绝、中伤、忽视等行为。相关研究表明,5~6年级小学生在遭受校园排斥后其社会退缩和抑郁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