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

社会支配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SDO)这一概念由Pratto等人(1994)提出,他们认为社会支配倾向是一种普遍的态度倾向,这一态度反映了人们是否普遍倾向于认为某种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按照上下等级制度排列的。社会支配倾向程度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加强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和政策,而社会支配倾向程度较低的人则倾向于支持削弱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同时,社会支配倾向也反映了个体对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期望程度,社会支配倾向程度高的个体会倾向于内群体更多地支配和优于外群体,而社会支配倾向程度低的人更倾向希望群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Pratto et al.,1994)。国内学者王沛等人(2017)认为,社会支配倾向是指个体对基于群体的等级制度及社会存在不平等的偏好程度,它对基于群体分化而产生的社会等级观念有广泛影响。综上,社会支配倾向的定义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态度倾向;第二,它反映了人们对等级制度的偏好;第三,它也反映了对内群体优越性的认可。

Pratto等人(1994)开发了《社会支配倾向量表》,也称《SDO5量表》,该量表只有一个维度,该维度是认为存在天生的优越等级,量表有14个项目,其中一半表示对不平等的认可,一半表示对平等的认可。在后续的研究中,Pratto等人编制了《SDO6量表》,与《SDO5量表》不同,《SDO6量表》包含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群体优势,另一个维度是反对平等,共1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7点记分法。张智勇和袁慧娟(2006)对SDO6量表进行了翻译了修订,形成了14个项目的《中文版社会支配倾向量表》。徐伦等人(2012)则认为,中文版的社会支配倾向量表无须删除项目,因此仍采用原来的《SDO6量表》,并对其进行了翻译和修订。林永青(2013)对《SDO6量表》重新进行翻译和修订,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重测信度为0.72,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较好。

社会支配倾向量表

1非常不同意
2比较不同意
3有些不同意
4一般
5有些同意
6比较同意
7非常同意

1生活中有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得到更多的机会是可以接受的。
2某些特定群体处于顶层、另一些处于底层可能确实是件好事。
3有些人群确实比其他群体劣等。
4下层群体应该待在他们的地方。
5生活中为了成功有时必需侵碍其他群体。
6为了得到你想要的,有时必需使用武力对待另一些群体。
7有时候另些群体必须继续留在他们的位置上。
8如果某些特定群体能待在他们的位置上,我们都会少些问题。
9我们应该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使不同群体的境况相同。*
10在社会中没有哪个群体应该处于支配地位。*
11增加的社会平等对社会有益。*
12如果各个群体之间能平等,那就好了。*
13群体平等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想。*
14我们应该努力争取让收入尽可能相同。*
15生活中应该给所有群体同等的机会。*
16如果我们更平等的对待他人,那我们就会少些问题。*

作者未刻意划分维度,只是注明其中8题反向记分
注:*为反向计分。

林永青.(2017).社会排斥和社会支配倾向对共情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
张晗.贬损型幽默对矛盾性别偏见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配倾向的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23.DOI:10.27162/d.cnki.gjlin.2023.005499.


版本二

偏差(bias)与人类普遍采用的认知过程———刻板化(stereotyping)密切相关,它可以表现为相对内在的态度,即偏见(prejudice),也可以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即歧视(discrimination)。无论偏见还是歧视,通常表现为将社会他人区分为“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而且往往偏袒内群体及其成员,贬低外群体及其成员。群体偏见和歧视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内在机制。同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Theory)等观点类似,社会支配性理论(SocialDominanceTheory,SDT)也侧重从个人角度分析偏见。它认为社会存在一些提升或者降低群体之间社会层级结构的意识形态,这类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社会支配取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SDO)。社会支配取向即个体对社会群体之间层级差异的认同程度,尤其是认同优势群体(superior group)支配劣势群体(inferior group)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取向的人更相信群体(个人)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并热衷于提高自己所在群体的地位。

张智勇和袁慧娟(2006)对SDO量表进行首次修订,最终修订的中国版SDO量表包含14个项目(删去了原问卷中2题和12题),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780)、重测信度(0.735)。对该量表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显示,4个因素共解释了60.35%的总方差。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版的SDO量表有4个因素,分别为:反对群体平等(5、6、9、10、14)、赞同优势群体的支配性(2、3、12)、赞同劣势群体的较低地位(7、8、11)、赞同维护等级差异(1、4、13)。中国修订版的SDO量表具有的四个独立维度区别于西方研究中的单维或双维的结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对SDO(中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8,大于0.70。说明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间隔两个半月后,46名被试接受SDO量表的重测,结果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r=0.735,p<0.001。SDO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社会支配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SDO)量表

您好,下面有14道题,请您认真阅读每道题,然后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在题后相应的选项上画“○”,回答没有对错之分,请不要漏答或不答。
1—表示“完全不赞同”、2—表示“比较不赞同”、3—表示“有点不赞同”、4—表示“说不清”、5—表示“有点赞同”、6—表示“比较赞同”、7—表示“完全赞同”
(数字越大表示越符合您的情况)

1.一些群体总比其他群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这是很正常的。
2.有些群体享乐于上流社会,而有些群体辛劳于社会底层,这也许是件好事。
3.群际之间应该有等同的生存机会。
4.应该增强社会的平等意识。
5.我们应该努力去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均等。
……【待完整】

因素1(F1):反对群体平等,如“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使不同社会群体的处境达到平等”(项目10,反向记分);
因素2(F2):赞同优势群体的支配性,如“优秀的社会群体应该比较差的群体占有更高的地位”(项目3);
因素3(F3):赞同劣势群体的较低地位,如“有时候必须迫使其他社会群体留在他们的位置上”(项目9);
项目4(F4):赞同维护等级差异,如“为了获得你所在群体想要的东西,有时必须使用武力对付其他社会群体”(项目15)。

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全校通选课的大学本科生(非心理学专业)。SDO中文量表全部在课堂上发放、填写、收回。问卷发放共380份,回收371份,回收率为97.6%,其中有效问卷359份。即总共359名学生有效地参与实验,其中男性174名,女性177名,8人未报告性别。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07岁。
SDO量表得分分布为正态分布,中国大学生被试得分的平均数为4.008,标准差为0.926【不同学校得分不同,北大会更高】。

张智勇, 袁慧娟. (2006). 社会支配取向量表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2(2), 17-21.
国速.水平与垂直方向的身体动作趋势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20.DOI:10.27103/d.cnki.ghebu.2020.000311.


版本三

1993年Pratto等人发展了社会支配理论。该理论假设,社会通过在意识形态上达成共识,从而将群体冲突降至最低。社会支配理论认为每个人倾向自己所在群体支配并优于外部群体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即称为社会支配倾向(SDO)的个体差异变量。在人类社会中,SDO是一种稳定而独特的人格特质,它可影响个人在社会中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相比于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社会地位高的群体SDO水平更高。根据社会支配理论,因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个体要维持自身对于社会权利和资源的优先使用权,所以其SDO水平比从属个体的要高,最终达到巩固自身支配地位的目的。同时,高社会支配倾向的人通常表现出优越支配他人和攻击性相关的行为,并且渴望拥有较高的社会支配地位。当群体之间的差距开始减小,资源的分配和可得性更加公平时,高社会支配倾向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威胁或失去。

社会支配倾向量表由王垒等人在2006年根据Pratto(1994年)编写的社会支配倾向量表修订而成,更符合中国文化。量表共19个条目,在原有量表的基础上新加了3个条目。每个条目都是7点评分(1 = 非常不同意,7 = 完全同意)。对群体支配的支持维度以及排他主义维度进行正向计分,对群体平等的反对维度进行反向计分,19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到该量表的总分。测得的量表总分越高,代表个体社会支配倾向越高。在原作者研究中 Cronbach’s alpha was 0.79 for opposition to equality, 0.66 for support for groupbased dominance, and 0.71 for support for exclusionism. 在其他研究中,量表总信度为0.831,其中对群体平等反对维度的信度为0.860,支持以群体为基础的支配维度的信度为0.741,支持支配群体的排他主义维度的信度为0.762。

社会支配倾向量表

1非常不同意
2比较不同意
3有些不同意
4一般
5有些同意
6比较同意
7非常同意

1有一些群体本来就不如其他群体。
2 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有时对其他群体必须使用一些强制力量。
3在生活中一些群体比其他群体拥有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4 为了在一生中出人头地,有时拿别人当梯子是必要的。
5 如果某些群体能够安分地留在他们的位置上,我们就会减少很多麻烦。
6 一些群体处在上层,另一些群体处在下层,或许也是件好事情。
7 比较差的群体应该安分地留在他们自己的位置上。
8 有时候其他群体必须被限制在他们自己的地方。
9 如果各群体都是平等的,那将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10 社会各群体相互平等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想。
11所有群体在生活中都应该拥有相同的生存发展机会
12 我们应尽全力来使不同群体的待遇达到平等。
13 我们实在应该多加强社会平等。
14 如果我们更加平等待人,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了。
15 我们应该致力于使大家的收入尽可能相等。
16 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应该在社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17社会发展是由少数精英推动的。
18 有一些人就是应该做简单,底下的工作。
19 某些较低素质人口的流动应该被加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