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len-Hoesksema(1991)首次提出反刍思维的概念,是指个体面对冲突事件时,会重复性的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且伴随着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的产生。有学者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人格特质,拥有该特质的个体会重复性思考困境且容易沉浸于消极情绪中,而且总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以至于沟通和行动能力受限(Conway et al.,2000)。国内学者郭素然和伍新春(2011)指出,个体会会对自己在社交情景中的负向自我形象进行反复思考,这种反刍可能会抑制正向的自传式记忆,频繁的勾起负向、羞耻的记忆。陈骁和冯正直(2015)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不自觉地、非适应性的抽象思考。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认为,除了一般认为非适应性、病理性的反刍思维,也有一些适应性的反刍思维(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缩小理想和现实差异,获得一些积极情绪和行为)。Martin和Tesser(1996)将反刍思维区分为正常反刍思维和病理性反刍思维,前者是适应性的,后者是非适应性的。Watkins(2008)提出了建设性和非建设性反刍思维。可见,反刍思维不仅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对心理调适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杨宏飞等,2020;Yang et al.,2018)。反刍思维是指个体事后对事件进行重复性的思考,包括积极反刍思维和消极反刍思维。积极反刍思维是个体对事件的积极面重复性的思考而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适应性思维方式;消极反刍思维的个体较多的关注事情的消极面,反复性的思考事件产生原因及后果,停留在消极情绪中,是一种不良的、消极的思维方式(耿雪尧,2022)。

反刍思维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对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有很大的影响。Nolen-Hoeksema对16位被试地震前后思维反刍和抑郁状况研究发现,具有反刍思维的个体更易出现抑郁症状。高社交焦虑的个体更易出现消极反刍思维,更加关注自身不足,消极的评价自我,更加焦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Brozovich,2008)。个体的反刍思维也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减少高反刍思维个体的自杀意愿(王健,孟韫璘,林琳,2021)。关于反刍思维的干预研究,也有研究者提到正念认知疗法,提出当消极反刍思维出现时,不去刻意控制或消灭它,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如呼吸、周围的声音等),从而转移对消极情绪的关注,减少消极反刍思维的出现(Leila,2016)。刘雅(2019)发现,通过认知重塑、改善不合理信念,可以帮助个体减少消极反刍思维,遇到问题时积极采取有建设性的应对方式。杨晨虹和杨宏飞(2020)通过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帮助团体成员接纳和理解反刍思维的存在,并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积极的思考,强化积极情绪体验,提升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抑郁水平也有显著下降。

大学生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on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RSCS)该量表由王中(2016)编制,共有23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1代表“从不”,4代表“总是”。量表一阶五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0-0.81 之间,二阶两因子消极反刍与积极反刍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4和 0.81,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74,说明量表具有很好的内部信度。两个分量表中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32-0.46之间,属中等水平的相关,而各维度与所在分量表总分的相关介于0.69-0.90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整个量表因子间呈现出的相关关系,反映出量表较好的结构效度。

大学生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on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RSCS)

请回忆或想象当你拥有积极情绪(如快乐、兴奋、激动等)或消极情绪(如悲伤、愤怒、羞愧等)时,通常你会产生以下想法的程度,在相应数字上打勾“√”。

1从不
2有时
3经常
4总是

1.会觉得生活很美好。
2.会想到“好景不长好花不常”。
3.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4.会感到自己精力充沛。
5.会想到“盛极必衰”。
6.会觉得好幸福。
7.会觉得自己好棒。
8.会觉得我不会一直这么幸运。
9.会想到“乐极生悲”。
10.会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11.会觉得太高兴了不是好事。
12.会不太认可自己。
13.会觉得自己没用。
14.会提醒自己保持冷静。
15.会想想有什么可以做的。
16.会想躲起来。
17.会想到“船迟又遇打头风”。
18.会想到“吃一堑长一智”。
19.会想真是“祸不单行”。
20.会激励自己振作起来。
21.会想这件事偏偏发生在我身上。
22.会想我就知道会这样。
23.会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