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Scale)
不同父母所持的情绪理念不同。有的父母认为儿童的消极情绪是坏的, 不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因此极力要求儿童控制消极情绪, 并尽可能采取减少、忽视、否认等措施来防止或阻止儿童表达消极情绪。而有的父母认为儿童的消极情绪是亲子亲密接触的机会, 并鼓励儿童以社会接纳的方式表达消极情绪, 当儿童表现出消极情绪后, 父母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Gottman et al., 1996, 1997; Eisenberg et al., 1998)。因此, 有研究者用父母元情绪理念来描述父母情绪社会化的目标和理念, 即父母对自我或其子女情绪行为的一种认知态度与情绪反应特征(Gottman et al., 1996, 1997; 叶光辉, 2002)。Gottman等人(Gottman et al., 1996, 1997; Katz & Windecker-Nelson, 2004)认为父母元情绪理念可分为情绪教导(emotion coaching)、情绪摒除(emotion dismissing)、情绪紊乱(emotion dysfunction)三类。叶光辉(2002)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对中国亲子间日常互动的观察发现中国父母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儿童的消极情绪无明确的态度或反应倾向。儿童表现出消极情绪后, 一些父母大多数时候会任由孩子表达任何情绪而不予干涉或反应, 也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情绪发展可以产生任何作用, 主张顺其自然是处理儿童情绪问题的最佳方式。因此, 叶光辉(2002)将其命名为情绪不干涉元情绪理念(emotion noninvolvement), 他认为情绪不干涉也是中国父母比较常见的元情绪理念之一。在叶光辉等人(叶光辉, 郑欣佩, 杨永端, 2005)后来编制的问卷中, 因子分析的结果也表明中国父母的元情绪理念中除了情绪教导、情绪摒除、情绪紊乱外, 情绪不干涉也是一个独立的维度。但在西方现有研究文献中, 尚未发现情绪不干涉的元情绪理念。所以, 情绪不干涉可能是中国父母特有的一种元情绪理念。
情绪教导理念指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知觉敏感, 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 帮助孩子正确指称情绪感受, 与孩子共同解决情绪问题。情绪摒除理念指父母认为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害的, 会尽快改变或消除消极情绪, 并让孩子意识到消极情绪不值得重视和关注, 尽可能地忽略它, 常常以转移注意力或惩罚来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情绪紊乱理念指父母难以调节自己与孩子的消极情绪, 短期内难以平复。情绪不干涉理念指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无特别的态度和意向, 放任孩子自由表达任何情绪而不予干涉或反应。
父母不同的元情绪理念又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表达、情绪教导方式等情绪社会化行为(Gottman et al., 1996, 1997; Denham & Grout, 1993; 叶光辉, 2002)。父母情绪社会化行为是指父母在情绪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情绪相关行为(Eisenberg et al., 1998; Denham & Burton, 2003)。父母情绪社会化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儿童情绪的回应, 与儿童对情绪原因和结果的讨论, 以及父母情绪表达三个方面。实证研究表明, 情绪教导元情绪理念占主导的父母, 面对儿童的消极情绪反应, 会给予儿童更多接纳和温暖的情绪反应, 与儿童心平气和地讨论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 教导儿童以更加积极地方式应对,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 表达更多积极情绪(Gottman et al., 1996, 1997; Katz & Windecker-Nelson, 2006)。持有情绪摒除理念的父母, 更容易表达出烦躁、愤怒等消极情绪。持有情绪紊乱理念的父母, 其情绪表达的模式较为复杂, 消极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 且难以平复。持有情绪不干涉元情绪理念的父母, 在亲子互动中很少表现出特定的情绪, 更多表现的是中性情绪(Gottman et al., 1996, 1997; 叶光辉 等, 2005)。
父母情绪社会化的理念、行为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学前期到青少年晚期, 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能力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首先, 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能力直接相关。有研究发现, 母亲情绪教导能直接预测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母亲在情绪教导理念上的得分越高, 其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Lagacé-Séguin & Coplan, 2005)。此外, 母亲情绪摒除的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的行为调节能力、社会能力负相关, 而与问题行为正相关(Lunkenheimer, Shields, & Cortina, 2007)。在青少年中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高抑郁水平青少年的母亲比低抑郁水平青少年的母亲更少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且更多地持有情绪摒除的情绪理念。低抑郁水平青少年的母亲则更多地持有情绪教导的元情绪理念, 在亲子互动中的烦躁情绪较少, 其青少年的情绪抑郁症状更少, 社会能力较强, 问题行为也较少 (Katz & Hunter, 2007)。另外, 类似结果在学前儿童的样本中也得以证实(Katz & Windecker-Nelson, 2004)。其次, 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能力间接相关。Gottman等人(Gottman et al., 1996, 1997)的研究发现, 父母的情绪教导和情绪觉察除了与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直接相关外, 还通过儿童的生理调控、情绪调控及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社会能力起着间接作用。也有研究发现, 父母情绪教导除了与儿童行为问题、社会能力直接相关外, 还对家庭暴力的消极影响具有延缓作用(Katz & Windecker-Nelson, 2006)。由此可见, 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社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作用可能从童年早期持续到青少年晚期。
叶光辉及其合作者(叶光辉 等, 2005; 叶光辉, 2002) 编制的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Scale)来测量父母元情绪理念。该量表共42个项目, 分情绪教导、情绪摒除、情绪不干涉、情绪紊乱四个分量表, 采用Likert式6点记分, 从“1”到“6”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由儿童父母分别报告。梁宗保修订的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父亲问卷总量表与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7, 0.82, 0.74, 0.50, 0.81; 母亲问卷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7, 0.81, 0.75, 0.56, 0.81。可见, 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效度和信度均可接受。
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Scale)
完全不符合
大部分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有点符合
大部分符合
完全符合
1.孩子生气时,我能理解孩子为什么生气
2.我觉得孩子都是为了芝麻小事生气
3.孩子生气时,我会让他/她自己解决
4.我会引导孩子试着把生气的感觉说出
5.我很重视孩子生气的情绪
6.我常常后悔自己处理孩子生气的方式
7.我不会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跟他/她说话
8.我认为孩子生气时,做什么处理都无所谓
9.面对孩子生气,我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10.孩子生气时,我会和他/她讨论生气的原因
11.当孩子生气时,我会去抱抱他/她或安抚他/她
12.我认为生气时情绪最好顺其自然地发泄
13.孩子一哭闹,我就觉得我的头快炸了
14.当孩子生气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15.我会提醒自己,一定要先完全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后再做反应
16.我认为孩子必须自己面对使自己生气的事件,我帮不上什么忙
17.我认为孩子生气可以看成是一个有益的生活经验
18.我觉得孩子生气的原因没什么好在意的
19.我能够从孩子生气的经验中更了解他/她
20.我觉得不干涉孩子生气的情绪才是父母应有的行为
21.我会思考如何让孩子从生气中学到一些东西
22.我认为孩子的生气情绪没什么好注意的,因为他们还小
23.我觉得孩子的生气情绪经常很不合理
24.我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生气
25.孩子生气时,我很难冷静的与孩子沟通
26.如果孩子老是为了同样的事情生气,会处罚他/她
27.我会教孩子想别的事情来转移对生气的注意力
28.当生气时,我常会做一些愚蠢的事
29.孩子生气时,我会等他/她来找我谈
30.我会帮孩子从生气的情绪里平静下来
31.我不允许孩子表现任何生气的行为
32.孩子发脾气时,我会气得打他/她
33.我总是被自己生气的情绪搞得一团糟
34.我认为孩子难免会生气,所以不用太放在心上
35.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注意孩子生气的情绪反应
36.我会急于想知道孩子生气的原因
37.我会教导孩子怎么适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
38.我认为孩子的情绪大人去教反而不好
39.我觉得生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好
40.我会丢下孩子一个人让他/她自己去生气
41.孩子生气时,我会直接纠正他/她
42.我觉得孩子会生气只是他/她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了

加入心理学网,获得更多
无论您想服务网友,还是想获取帮助(如批量调查或测试),可以微信/QQ:5776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