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囤积行为问卷(Digital Hoarding Questionnaire, DHQ)
囤积行为是指个体对于没有用处和价值的物品表现出获取或无法丢弃的行为。研究表明,在非临床的样本中,普通人群病理性的囤积行为的发生率在3.7% ~6%之间,强迫症患者的囤积行为的发生率在 20% ~30%之间,大学生囤积行为的发生率为21.5%。严重的囤积行为会给个体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诸如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实中的囤积行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也产生了特殊的衍生形式,即数据囤积行为,数据囤积行为是指个体对于毫无用处的数据文件(如照片、邮件、音频、视频等)表现出持续收集且不愿意删除的行为。研究表明,数据囤积者与现实中的囤积者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具有共通性,他们都能体验到压力、焦虑以及没用的物件带来的杂乱无章的无序感。一项访谈表明,数据囤积者认为他们囤积的数据不仅具有情绪增益的功能,而且在将来的某一天会产生较大的用处,因而他们持续不断地囤积数据,且由于数据囤积不会占据现实中的物理空间,因此较多的数据囤积者不认为自己患有囤积障碍。
数据囤积行为问卷(Digital Hoarding Questionnaire, DHQ) 该量表由 Neave 等编制,共 10个条目,包括数据持续累积(4个条目)和数据删除困难(6个条目)2个维度,采用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5点计分,无反向计分条目。经郭海辉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中文版数据囤积行为问卷的两因素模型拟合良好(χ2/df=3.97, GFI=0.95, CFI=0.96, TLI=0.95, IFI=0.96, NFI=0.96, RFI=0.93, RMSEA=0.08);中文版数据囤积行为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在0.80~0.92之间;分半信度在0.67~0.91之间;重测信度在0.77~0.82(P<0.01)之间。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科学的研究工具使用。
数据囤积行为问卷(Digital Hoarding Questionnaire, DHQ)
1完全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一般
4比较符合
5完全符合
1.即使与当前需求无关,我也会倾向于保存某些文件。
2.我总觉得某些文件将来会用到。
3.我不清楚自己究竟保存了多少数据文件。
4.删除旧的或未使用的文件对我来说十分困难。
5.删除某些文件对我来说就像失去了某位挚友。

加入心理学网,获得更多
无论您想服务网友、查找量表还是在线测试,均可微信:5776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