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囤积食物、钱财以延续生命,是一种适应性行为。然而当个体储存大量毫无价值的物品,难以丢弃,最终导致生活空间的过度杂乱,甚至造成家人、朋友的困扰,那么实物囤积行为就发展为一种心理障碍———囤积症 ( hoarding disorder) ( Frost & Gross,1993) 。现有研究已经对囤积症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其与人格障碍( Samuels et al.,2002) 、家庭环境 ( Palermo et al.,2011) 、生活经历 ( Grisham,Frost,Steketee,Kim,& Hood,2006) 等因素相关,会损害个体认知功能 ( Testa,Pantelis,& Fontenelle,2011) 和人际交往 ( Tolin,Frost,Steketee,Gray,& Fitch,2008)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研究者发现人们的囤积行为开始呈现出“数字化特点”,它允许个体不受空间限制,保存大量数字文件,如电子照片、邮件等。个体开始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数字囤积”( digital hoarding) 行为 ( Gulotta,Odom,Forlizzi,& Faste,2013) 。数字囤积是指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 ( vanBennekom,Blom,Vulink,& Denys,2015) ,它强调数字文件的繁杂和累积对个体工作生活的影响。van Bennekom 等 ( 2015) 发现一名囤积症患者表现出长达五年的数字囤积行为,每天拍摄、保存1000多张相似的风景照,并花费3~5个小时整理。随后,Sweeten,Sillence和Neave ( 2018) 对45 名受访者的深入访谈,发现个体无法删除数字文件的理由共五点,如避免潜在威胁,保留数字文件以满足将来需求等。相较于实物囤积,数字囤积行为更隐蔽,不会导致个体居住空间明显的杂乱 ( Frost & Gross,1993) ,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倾向而非心理障碍 ( Vitale,Janzen,& McGrenere,2018) ,未能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个人信息管理 (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PIM) 领域早在 1996 年开始关注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个体的影响,他们发现信息过载会造成个体的压力 ( Swar,Hameed,& Reychav,2017) ,随着信息数量的增加,认知负荷增多,一旦超出个体承受能力,会引发自我强迫和紧张的焦虑感( 王娜,陈会敏,2014) 。

数字囤积行为问卷(Digital Hoarding Behavior Scale)

【题项说明】由于当代人常使用电脑、手机、云端账户、APP、U 盘、硬盘、光盘等方式存储种类繁多的电子资料,如影视资源、电子文档、电子表格、照片、音乐、邮件、软件安装包、游戏资源、网页、电子书等。所以以下题项中的 ‘文件’包括一切形式、内容的电子资料,请您在作答前仔细考虑您各种存储设备中拥有的电子资料的种类、数量。

1非常不符
2不符合
3有些不符
4一般
5有些符合
6符合
7非常符合

1.我会存储那些他人可能不会保留的文件。
2.即使与当前需求无关,我也会倾向于保存某些文件。
3.存储文件会给予我安全感。
4.因为一些工作要求,我无法删除某些文件。
5.删除某些文件,意味着我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记忆相关信息。
6.如果删除某些文件,我会忘记一些信息。
7.某些文件是我个人能力的体现。
8.删除某些文件,仿佛失去了一位朋友。
9.删除某些文件,意味着切断了与朋友之间的联系。
10.删除某些文件意味着失去生命的一部分。
11.删除某些文件,仿佛失去了与过去的部分联系。
12.某些文件提供我情感上的慰藉。
13.删除某些文件,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宝贵的机会。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参考文献:
吴旭瑶,黄旭,李静.数字囤积行为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9(02):116-125.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02.007.
王烨兰. 青年群体知识类视频囤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B站为例[D].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