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rumination)又称作冗思、沉思。
所谓反刍思维( rumination),是指当个体遭遇诸如考试失败、丧失等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个体的思维停留在生活事件的影响之,不断地想“为什么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是“如果总是这样,我将不能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即反复思考事件的原因、后果及其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等内容上。虽然反当思维的理论解释各异,但是它们实质上都强调反刍思维是个体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之后或者面对压力事件时,自发性地重复思考的倾向,其内容涉及当时的情绪状态和引发情绪的事件原因、事件后果以及事件的意义等方面,常常与个体的抑郁情绪、悲伤愤怒等相关。
无论是在重大创伤事件后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研究设计,无论以大学生、成人为被试还是以儿童、青少年为被试,在正常群体和在异常群体中,都发现了反当思维是抑郁情绪的认知易感性因子的假设反刍思维越多,抑郁情绪愈发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研究者在3个心理学期刊数据库中筛选出11篇文献,对反刍思维与自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研究一般采用横向调査的办法,并且11篇研究都表明了反刍思维和自杀之间的正向关系,此结果强调了反当思维在自杀研究领域的应用。有研究者指出高度社交焦虑者通过反当思维保持自我的负面形象以及对社交情境的负向记忆,不断地回想自己过去在社交情境中发生的负向事件,而非正向事件,变得越来越焦虑,并増加负向自我关注,形成负向循环,对未来所接触的社交情境做出负向预期。但是也有研究者发现,高度社交焦虑者进行事件后的反刍思维会使他们感到心情较为平静,即高度社交焦虑者在社交情境之后进行的反刍思维具有正向反馈的效果。
研究发现,反刍思维与抑郁、焦虑、神经质等消极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生活满意度等积极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反刍思维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反应模式,与消极情绪相联结。

1、我常常想我是多么孤独
2、我常常想:“如果我不能停止想这些,那我就不能总是继续做手头的事”
3、我常常想我疲劳、痛苦的感觉
4、我常常想:“集中注意力是多么困难”
5、我常常想我究竟做了什么会导致这样
6、我常常想自己是多么消极被动、毫无动力
7、我常常分析最近发生的事以便理解为什么感到郁闷
8、我常常想我对其他事情感到麻木
9、我常常想我为什么如此不顺心
10、我常常想我为什么总是这样
11、我常常独自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2、我常常写下自己正在想的事情并加以分析
13、我常常思考现状,希望它有所好转
14、我常常想如果这种感觉持续的话,就无法集中注意
15、我常常想为什么我有这些问题,而别人却没有
16、我常常想我为什么不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好
17、我常常想我为什么感到如此伤心
18、我常常想我的缺点、失败、错误和过失
19、我常常想,“我对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来”
20、我常常分析自已的性格以便理解为何感到压抑
21、我会常常单独到某个地方去想我的感受
22、我常常想我是多么地生自己的气

量表由22个项目构成,分为三个因子:症状反刍( symptom rumination)、强迫思考(brooding)、反省深思( reflective pondering)。按1-4评分(1=从不;2=有时;3=经常;4=总是),得分越高表明反刍思维倾向越严重。

症状反刍( symptom rumination)1、2、3、4、6、8、9、14、17、18、19、22
强迫思考(brooding)5、10、13、15、16
反省深思( reflective pondering)7、11、12、20、21

正式施测样本取自杭州、金华、湖州等几所大学,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3份,有效问卷912份,有效回收率93.73%。其中大一学生390人,大二学生248人,大学生154人,大四学生120人。男生430名,女生482名,平均年龄20.31岁,间隔六周后,对其中120名学生进行RRS重测,回收108份,回收率90%。
RRS.png

参考文献:
郭素然, 伍新春. 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4):81-85.
韩秀, 杨宏飞. Nolen-Hoeksema反刍思维量表在中国的试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005):550-551.
杨扬. 大学生反刍思维与情绪智力以及抑郁、焦虑的关系研究[D]. 河南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