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职化”(parentification)这一概念,最初在Broszormenyi-Nagy与Spark的研究中(1973)明确提出,它是指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承担父母的责任与角色,而子女所承担的这些往往是超出其年龄范围的。他们认为,父母在童年时期与其父母互动时就有代替父母承担责任的行为,并使其产生一种期待,期望子女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亲职行为的正误由是否有支持的环境、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来判断,未满足需求或是亲职压力过大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就是一种正常的亲子互动。较早时期,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在19世纪60年代与其同事对贫民窟家庭进行研究及治疗时发现,这些家庭生活贫困,一些家庭还会伴随犯罪、酗酒等问题,家庭的维持者终日忙于生计对子女无暇顾及,由子女对家庭及其他子女进行照顾,不仅包括洗衣做饭,有的还会被迫维持生计,家庭互动方式与美国大多数家庭相去甚远,这些孩子被Minuchin与其同事称为“亲职化的孩子”(parentified child)。家庭由不同的家庭系统组成,这个系统中夫妻次系统、亲子次系统、亲职次系统是最为常见的,而家庭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界限”(boundary),一旦边界不清其他两种系统失灵,子女就会参与到亲职系统中,充当父母的角色并承担其责任(Minuchin,1974)。 亲职化一词还是亲子三角关系中的重要一部分,亲子三角关系是指,子女主动或被迫卷入到处于冲突时的父母关系中,使父母的冲突扩大到子女形成三角关系(王美萍,王赵娜,2015)。子女卷入父母冲突的形式分为三种:亲职化、替罪羊与跨代联盟(高雯,王玉红,方臻等,2019)。其中亲职化是指在父母冲突中,子女承担超过自己年龄的父母亲责任。例如,当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的压力可能会通过患有疾病的儿童表现出来,由此子女在无形中被卷入冲突(Minuchin,1975)。虽然亲子三角关系的亲职化与亲职化概念相似,但其关键是“父母冲突”。

许玲根据“子女责任”和“亲职化”定义及《亲子三角关系量表》中亲职化部分的条目,参考石芳萌(2010)修订的子女责任量表(修订了Jurkovic 与 Sessions 所编制之亲职化量表)及侯季吟和蔡丽芳编制的中文版亲职化量表作为各维度含义参考,编制了《初中生亲职化问卷》,该问卷共19题,包括:“承担家人情绪”、“照顾年幼者”、“照顾家庭”三个维度,采用计分方式为李克特五点式,从“从不这样”到“总是这样”共五项,分别计1-5分,全部为正向计分,总分为各项得分相加总和,值在19-95区间内。承担家人情绪、照顾年幼者、照顾家庭以及总分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86、0.875、0.834、0.925。

初中生亲职化问卷(Par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从不这样
偶尔这样
有时这样
经常这样
总是这样

1.当有家人不开心时,我会去安慰他(她)。
2.当有家人生病或醉酒时,我会去照顾他(她)。
3.我不在家时,我会担心家中的年幼者是否有人照顾。
4.照顾家庭是我应该做的事。
5.当有家人难过时,我会去鼓励他(她)。
6.因为我是家庭的一员,我愿意承担家中的事情。
7.当有家人生气时,我会去关心他(她)。
8.我不在家时,我会担心家中的年幼者过得好不好。
9.我会与家中的年幼者一起玩耍。
10.当家中有争吵时,我会想办法让他们停下来(如分散注意力、劝说等)。
11.当家中的年幼者出现意外(如烫伤、摔倒、受伤等)时,我会自责。
12.当家人需要帮助时,我会伸出援手。
13.在照顾家中的幼者时,我觉得自己像个大人。
14.当有家人心情不好时,我会想办法让他(她)好起来(如捶背、倒水等)。
15.我会尽量让长辈少操心,多体谅他们。
16.当家中的年幼者哭闹或伤心时,我会去哄他(她)。
17.当家中有人发脾气时,我会表现的更听话。
18.我会认真尽责的照顾家中的年幼者。
19.帮家人做事让我感受到我是家中一员。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参考文献:
许玲.初中生亲职化与人际交往能力,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