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攀比倾向量表(Social Comparison Tendency Scale,SCTS)
1954 年 Festinger 提出经典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天生拥有对自我能力和挂点进行评价和认证的需求,当个体进行自我评价而缺乏客观标准时,个体往往会增加与社会群体中的他人进行比较的倾向并以此满足进行自我评价的需求,这一过程被叫做社会比较。Wood (1996) 从信息对比的角度将社会比较界定为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心理过程,且个体在这一比较过程中所作的评估并非全部客观真实。社会比较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关于自我的信息,社会比较广被接受四个动机分别是: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与自我防护。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个体自发且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社会比较倾向是指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更喜欢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1999 年 Gibbons 和 Buunk 首先提出了社会比较倾向(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人格倾向。社会比较倾向对个体的情感态度、关系发展以及行为表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Buist &Vermande, 2014; Butzer & Kuiper, 2006)。
高社会比较倾向增加了个体的嫉妒和抑郁情绪、降低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以及身体满意度(王明姬 等, 2006; 张燕平, 2017);与低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相比,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自我不确定性更高 (如低自尊)、更富有同情心、更容易激活糟糕的自我认知和负性情感 (郭淑斌, 黄希庭, 2010)。
版本一:
社会攀比倾向(social comparison tendency)。采用的是 Gibbons和 Buunk(1999)编制的量表。这一量表在之前的研究中被频繁使用(e.g.,Hanus& Fox,2015;Luszczynska,Gibbons,& Piko,2004;Stapel & Koomen,2001)。王汪帅修订的社会攀比倾向量表总共包括 11 道测量题项(α = 0.83),例题包括:“我经常将我的亲人(男朋友或女朋友,家人等)的状况与其他人做比较”;“ 如果我想知道我自己的一件事情完成得如何,我会拿它和别人完成的结果做比较。”受访者在五点李克特量表(1 =“完全不同意”; 5 =“完全同意”)上汇报了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喜欢与他人攀比的个体。
社会攀比倾向量表(Social Comparison Tendency Scale,SCTS)
中文翻译版
1.我经常将我的亲人(男朋友或女朋友,家人等)的状况与其他人做比较。
2.我常常将自己的行为处事同别人做对比。
3.如果我想知道我自己的一件事情完成得如何,我会拿它和别人完成的结果做比较。
4.我经常将我在社交上(例如社交技巧,人气)的表现与他人对比。
5.我不是那种经常和别人比较的人。
6.我经常将自己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人的相比较。
7.我喜欢与他人探讨相通的意见和经验。
8.我经常试图找出和我面临类似问题的人。
9.我总是想知道其他人在面临和我类似的处境时会做什么。
10.如果我想更多地了解某些事情,我会试着找出别人对此的看法。
11.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在生活遇到的状况和其他人的相提并论。
为了增强样本在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多样性,作者在MTurk上进行了数据收集工作。同样,所有受访者在5点量表上依次评价他(她)们对于各个题项的同意程度,其中1代表“很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题目出现的顺序被交叉平衡。在填写问卷之前,作者向他(她)们保证了匿名性。在填答完毕之后,参与者被给予一定数量的金钱奖励。在这次调查的过程中,作者总共调查了508位消费者。其中,男性的数量为208人(40.9%),女性为300人(59.1%);平均年龄为38.12岁(标准差 = 12.63)。
社会攀比倾向 2.79±1.06
版本二:
Gibbons 和 Buunk (1999) 开发了测量社会比较倾向的爱荷华-荷兰比较倾向量表 (Iowa-Netherlands Comparison Orientation Measure),以此测量个体间社会比较倾向的差异性。该量表共包含11个题项,将社会比较划分为两个维度:能力社会比较、观念社会比较,分别用于测量个体在能力或观念方面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可能性与意愿性 (Yang, 2016)。众多学者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而广泛采用。随后,为使该量表更符合中国背景和中国语境,王明姬等人(2006) 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量表的内 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8,四周后重测信度为0.89。
社会比较倾向量表/爱荷华-荷兰比较倾向量表 (Iowa-Netherlands Comparison Orientation Measure)
完全不符合
基本不符合
不确定
基本符合
完全符合
1.我常把自己喜爱的人(如家人、朋友等)正在做的事情和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进行比较。
2.我非常关注自己和他人做事方式的区别。
3.如果我想知道我做的如何,我会把自己做的和其他人做的进行比较。
4.我常常与他人进行社会性比较(如社会技能、任务完成度、受欢迎程度等)。
5.我从不与他人作比较。
6.我常常将自己获得的成就与他人比较。
7.我常常喜欢和他人交流彼此的想法和经历。
8.我常常试着了解当别人与我面临相似的问题时,他的想法如何。
9.我总是想知道在相似的情境下别人会怎么做。
10.如果我想在某方面学习更多,我会试图了解其他人对这方面的看法。
11.我从不考虑相对于其他人,自己的生活情况怎么样。
究以山东青岛某高校 380 名大学生为被试,剔除信息不全、缺失值过多和未认真作答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374 份,有效率为98%。其中,男生195人(52%),女生 179 人 (48%),年龄在 18-21 岁之间,平均年龄19.91 岁(SD=1.01)。
社会比较倾向 3.28±0.62
采取方便取样,以浙江省杭州市四所高校选取被试参与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573 份,对漏题、重复填写、完全不填的问卷进行剔除,无效问卷共54份,最终获取有效问卷为 519 份,有效率为 90.58%。
社会比较倾向 34.39±6.507
样本1是来自北京市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502份。样本1被试平均年龄为22±3岁,大学本科生占46.4%,硕士生占30.1%,博士生占23.5%;男性占36.7%,女性占63.3%;学习成绩班级排名在前1/3的占被试的48.0%,中间1/3的占40.6%,后1/3的占11.4%。样本2是来自社会的职员,取自天津和石家庄两个城市三家国有通信企业的员工,发放问卷521份。样本2被试平均年龄36±10岁。其中男性占62.0%,女性占38.0%;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下的占26.4%,本科学历的占50.3%,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23.3%。工作绩效考核信息来自企业内部的年终考核评定,排名在前1/3的占被试的42.6%,中间1/3的占43.0%,后1/3的占14.4%。
合并两个样本,检验在总体样本中男性和女性被试在量表总分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男性被试的得分(39.36±870)显著低于女性被试的得分(41.40+7.31,t(1021)=-4.06,P<0.01)。
样本1 (学生)和样本2(社会职员)在量表总分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学生样本的得分(41.28±7.46)显著高于社会职员样本(39.53±8.57,t=3.48,P<0.01)。
英文原版(Gibbons & Buunk,1999)
- I often compare how my loved ones (boy or girlfriend, family members, etc.) are doing with how others are doing.
- I always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how I do things compared with how others do things.
- If I want to find out how well I have done something, I compare what I have done with how others have done.
- I often compare how I am doing socially (e.g., social skills, popularity) with other people.
- I am not the type of person who compares often with others (reversed coded).
- I often compare myself with others with respect to what I have accomplished in life.
- I often like to talk with others about mutual opinions and experiences.
- I often try to find out what others think who face similar problems as I face.
- I always like to know what others in a similar situation would do.
- If I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something, I try to find out what others think about it.
- I never consider my situation in life relative to that of other people (reversed coded).
【查阅原文得知,英文准确名字是Iowa-Netherlands Comparison Orientation Measure [INCOM],但社会攀比倾向量表,这个汉语名字更好】
参考文献:
王汪帅.信号迷失效应:消费者进行权力印象管理时的自我选择与实际结果的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18.DOI:10.27307/d.cnki.gsjtu.2018.000265.
王明姬,王垒,施俊琦.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5):302-305+316.
赵晓月.美貌与物质:自我感知外表吸引力与物质主义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D].西北师范大学,2023.DOI:10.27410/d.cnki.gxbfu.2023.002064.
李佳焱.大学生社会比较、一般自我概念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22.DOI:10.27786/d.cnki.gzjlg.2022.001076.
Gibbons F X, Buunk B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mparison: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6(1): 129.
加入心理学网,获得更多
无论您想服务网友,还是想获取帮助(如批量调查或测试),可以微信/QQ:57762787
太棒了太棒了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