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Wispe(1972)提出,所有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反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比如同情、慈善、自我牺牲、分享、协助、捐献等。这些行为虽然表现各异,情境不同,但是其基本目的都是使得他人或是社会环境获益,在此之后学者们也纷纷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心理学百科全书》中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行为。Carlo(2006)看来亲社会行为是在社会互动的大背景下,个体有意识的主动做出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Caprara等人(2005)之定义为一系列愿意投入对自身、他人或是社会有益的行动,包含四项:助人、分享、关注他人的需求、感同身受。寇彧(2003)表明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为了实现社会福祉,可以牺牲自我利益并且愿意做出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在实践中多表现出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具有造福他人、群体乃至社会,促进双方和谐关系的特点。寇彧强调亲社会行为的社会性,指出亲社会行为是人际间的社会交往行为,目的在于建立及维护良好的人际互动,在帮助受助者的同时也促使施助者获得精神满足感和社会荣誉感,达到了共赢的效果。这种观点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最初由Gustavo Carlo编制,后由寇彧等人(2007)进行修订。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PTM)

非常不像我
比较不像我
一般
比较像我
非常像我

1.有人在场时,我会竭尽全力帮助别人。
2.当我能安慰一个情绪不好的人时,我感觉非常好。
3.当别人请我帮忙时,我很少拒绝。
4.有入围观的情况下,我更愿意帮助别人。
5.我倾向下帮助那些真正遇到麻烦急需帮助的人。
6.在很多公众场合中我更愿意帮助别人。
7.当别人请我帮忙时,我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他们。
8.我更愿意住匿名的情况下捐款。
9.我倾向于帮助那些严重受伤或患病的人。
10.我捐钱捐物不是为了能从中有所获益。
11.别人求我帮助时,我会很快放下手头的事去帮助他。
12.我倾向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留名。
13.我倾向于帮助别人,尤其是当对方情绪波动的时候。
14.在有人看着的情况下,我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人。
15.当别人处于饥寒交迫时,我会很白然为他们提供帮助。
16.大多数情况下,我帮助别人不留名。
17.我投身志愿服务付出时间精力,不是为了获得更多同报
18.我在他人情绪激动的情境中更有可能去尽力帮助他们。
19.当别人要求我帮助他们时,我从不拖延
20.我认为在当事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予帮助是最好的。
21.在让人情绪激动的情境下..我更想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2.我常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做些捐助,因为这样让我感觉很好。
23.我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将来他们相应的同报我。
24.当别人提出要我帮忙时,我会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们。
25.我经常帮助别人,即使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
26.当别人心情很不好的时候,我常常帮助他们。

利他的亲社会倾向是个体出于减轻他人痛苦的动机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依从的亲社会倾向指个体在他人请求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情绪性的亲社会倾向是指个体在自己情绪被唤起的情境中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公开的亲社会倾向指个体在公众场合或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匿名的亲社会倾向指在受助者不知道帮助者是谁的情况下‚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紧急的亲社会倾向是指发生紧急事件时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五大连池风景区两所高中的学生为被试,采取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两所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750份,实际收回问卷659份,回收率为87.8%。其中有效问卷为60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1.3%。
PTM1.png
以太原市两所中学27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一年级调查学生总计为88人,初二年级调查学生总计为94人,初三年级调查学生总计为88人。此次共发放问卷3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达90%。
PTM2.png
从4所大学整群抽取大学生共316人年龄17至25岁(M=21∙58 SD=1∙13)。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
PTM3.png
参考文献:
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1):112-117.
杨迎.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吴雅男. 初中学校环境与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间的关系:共情的中介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21.
洪慧芳,寇彧.用典型相关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02):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