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主义被认为是个体的一种价值观。本研究综合前人对物质主义的定义,也将其视为一种个体的价值观,具体是指:个体对金钱及物质财富所持有的一种长期且一致的信念,可包含个体对金钱及物质财富的评价、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行为反应等。对物质主义的量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获取和消费的欲望随之增长,从而使对于财物的获取和消费成为了人们认为追求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

Kasser 和 Ryan(1996)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解释物质主义和心理健康的负相关。SDT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胜任、关系。物质主义者过度追求外部评价、追求外在目标往往以牺牲内在目标为代价,阻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从而降低幸福感。物质主义个体对外部评价的依赖也导致其难以获得稳定、高水平的自尊,这也导致对心理健康的损害。Tsang(2013)的研究证明了心理需要的满足在物质主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同时,物质主义者对关系需要较忽视,而倾向于物化、利用他人来达成目标,导致了物质主义者人际关系质量更低、维持关系的时间更短,更经常感到孤独。物质主义对家庭关系也存在不良影响,如国内李启明和陈志霞(2016)通过入户配对调查研究发现,子女的物质主义削弱了孝道的代际传承。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物质主义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出现了更关注物质主义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的功能主义研究视角,认为物质主义有帮助个体构建和维持自我的作用。Brouskeli 等人(2014)认为,物质主义可作为一种压力应对方式。Kasser(2004)认为,个体往往会用获得物质财富来补偿现实条件下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李静等人(2017)总结了物质主义对存在不安全感,自我不安全感、人际不安全感、经济不安全感起到补偿作用!

物质主义倾向量表(MTS)由张瑞雪(2018)编制,共20个项目从物质崇拜、物质虚荣、物质兴趣、物质追求、物质欲望5个维度测量被试的物质主义水平;采用 Likert5点计分,从1分代表“非常不符合”到5分代表“非常符合”,总得分介于 20-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物质主义水平越高:其中“物质欲望”维度的4个项目采取反向计分的方式。总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92和0.919,除物质欲望维度外,其它各维度的信度均在0.7以上。

物质主义倾向量表(Material Tendencies Scale,MTS)

以下问题描述了人们对金钱与物质常见的态度,每个问题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为5个等级,请根据您的个人态度选择最合适您的选项。

非常不同意
比较太同意
不确定
比较同意
非常同意

1.我认为物质追求比精神追求更重要
2.拥有金钱是成功的象征
3.我希望他人觉得我物质条件优越
4.比起我认识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不那么重视物质的东西
5.如果我能买得起更多的东西,我会更加幸福
6.相比精神上的享受,我更享受物质带给我的快乐
7.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主要体现在他的经济实力上
8.我通过购买一些昂贵的物品来吸引他人的关注
9.在物质生活方面,我试图保持简单朴素
10.我很想有能力买昂贵的物品
11.物质的丰富比精神的充实更让我满足
12.有钱才能获得幸福
13.我喜欢向大家展示我买的贵重物品
14.我通常只买我所需要的东西
15.我羡慕物质生活比我优越的人
16.相比精神上的鼓励支持,我更愿意获得物质回报
17.有钱才具有社会地位
18.使用名牌能够增强我的优越感
19.我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够用就行了
20.如果有更多钱为自己买更多东西,我会更快乐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参考文献:
张瑞雪,肖蓉.物质主义倾向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 27(4):5.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9.04.009.
汤思尧.中国居民物质主义及其与社会公平感,控制感的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