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又称同理心、移情,1909年 Edward Titchener 最早提出共情(empathy)一词。他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这种情形即为共情 。共情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其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已得到认可。在健康护理环境中,研究者从共情的认知特征入手,认为共情是能够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和观点,并且能把...
日常生活中,一些个体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比别人多的资源(包括时间,地位和金钱等)。如,一些员工即便没有付出额外努力,但也认为自己应该获得额外的补偿。这些个体表现出来的共同特质即心理特权(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PE)。Campbell等人将其定义为“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豁免社会责任的稳定而普遍的主观信念或知觉”。由于心理特权的构...
内隐情绪信念理论认为个体的信念会影响个体对逆境或不利环境中信息的理解与判断,影响其后续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进而影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有些人认为自己不能真正改变其所经历的情绪(实体型信念),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自己可以控制或调节自身情绪(成长型信念)。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情绪信念(如压倒性的,可耻的,破坏性的)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相关。对处于过...
内心平静代表了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是一种比较轻度的积极情绪(Xu, Rodriguez, Zhang, & Liu, 2015)。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在东方文化中,内心平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积极情绪,还是一种值得寻求与向往的境界,早已融入在国人的骨子里。而实际上,已有研究也确实发现,心灵平静是东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Xu et al., 201...
客观上每个人每天都拥有 24 小时,但对每个人来说这 24 小时的长度又似乎不同。人对时间的主观感知造成了时间在心理和物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直接作用在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当中。英文中的 Time/Temporal Perspective,简称 TP,也翻译为“时间透视”、“时间延伸”、“时间观”、“时间洞察力”等。Frank(1939)第一次提出时...
- « 前一页
- 1
- ...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83
- 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