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 MHL)是在健康素养的概念框架基础上提出的,是指个体识别、管理和预防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或信念,包括对心理疾病的识别、病因或危险因素、自助、寻求专业帮助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心理健康素养不足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提高青少...
传统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焦点在于对人的负面的研究,而不是对人的积极方面的研究,Luthan研究发现,对于人的负面研究的论文数量与对于人的积极状态的研究的比例高达375:1。随着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兴起,人类的长处和积极心理能力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作为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工作投入(Work Engagement)研究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人...
二十世纪末,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学研究过于偏重从病理学角度研究心理现象的消极取向,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以积极的视角开展研究,致力于探索如何让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获得成长,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积极人格特质是促进个体产生正性情绪、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很少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
青春期被视为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疾病负担出现的时间点,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全球一半左右的心理疾病始于14岁之前,导致每年全球经济损失1万亿美元;同时有研究报道2017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经济负担总额为11.91亿美元。全球大约有10.0%~20.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陶舒曼等人将《...
自我效能理论来自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架构,认为人类的行为表现是个人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实际行动之前对自己组织计划能力的主观判定。Klasse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实施某一特定行为过程能力的信念。刘真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实际行动之前对自己组织计划能力的主观判定。”锻炼...
- « 前一页
- 1
- ...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
- 86
- 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