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14日电近日,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进行了一项名为《非饥饿状态下机会性零食摄入的心理学预测因素》,通俗而言,就是研究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吃饱的情况下继续进食。结果意外发现,原来所谓的“吃货”往往是自控力很强的一群人!
研究人员从昆士兰理工大学师生中召集了50名成年受试者(平均年龄34.5岁,平均BMI 23.9 kg/m2,女性占56%。注:BMI=体重(kg)/身高^2(m)),不过研究人员并未透露实验的真正目的,只是告诉受试者这是一个名为“巧克力零食的味觉差异”的食物品尝测试。
实验前,研究人员根据受试者提供的参数评估了受试者的自我控制特质、饮食节制性和饮食失控性。此外,还要通过一个类似游戏的Computerized GoStop task来衡量受试者吃甜食所获得满足度。
第一阶段是“必吃实验”,受试者需要吃下的是150克的Maltesers(麦丽素)。这一阶段实验结束后,受试者会被告知还有一个新的测试,内容是M&Ms豆品尝,不过是自愿参加的,与前一个测试无关。
结果,之前的50名受试者中有38人(76%)选择了参加下一个测试(我们称作“选吃实验”)。测试过程基本相同,也是给足十分钟随便吃,同时告知受试者,剩下的食物将被全部扔掉。事实是剩下的M&Ms豆将被称重,计算每人吃掉了多少。
实验结果是,留下来参加“选吃实验”的受试人“控制自己不去做某事”的能力更强。而之前的研究表明,过量饮食/体重超重的人通常自控力比较低。吃零食的动机也许只是出于好奇,并没打算多吃。更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能够做到适可而止。
另外,选吃组具有更高的冲动性特质,并且这种特质与进食量相关。这说明有运动性冲动行为倾向可能导致某人一吃起来就很难罢手,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有趣的是,另有研究发现,运动控制能力与某种特定形式的进食行为——用手放到嘴里一口吃一个——有特殊的相关性。
实验结果表明,食物奖励敏感性和BMI都与进食量呈现正相关。前者说明对于非饥饿状态下的继续进食,也应该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情感因素。后者则支持了其他研究中非饥饿状态下过度进食与体重之间的关联。
该实验的局限性,除了样本量之外,还忽略了其他影响受试者选择继续进食的因素。尤其是当他们被告知剩下的食物会被扔掉,有些人可能会为了避免浪费而吃下更多。(转自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