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的目的是要编制一个可靠的量表,以评定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并了解那些最不被同学所接受的儿童是不是更孤独。
该量表有24个项目,可用于评定3-6年级学生的孤独感一社会不满程度。16个条目评定孤独感、社会适应与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其中10条用语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另外8个为补充条目,询问一些课余爱好和活动偏好。加上这8条是为了使儿童在说明对其它问题的态度时更坦诚和放松。
回答分五级记录,从“始终如此”到“一点都没有”。在Asher等(1984)的研究中,作者先训练儿童对某种陈述进行评定的方法,如“我喜欢滑早冰”,然后由一个陌生人在课堂上读这24个项目,共测试了506名孩子。对16个基本条目分做简单迭加(有些项目须反序计分),使高分表示孤独感一社会不满较重。总分范围为16-80,该研究实际得分范围为16-79(32.5±11.8)。
在第一次研究中,该量表的目的是确定不合群的或在社交中受孤立的儿童是否感到不满和孤独。以前挑选不合群的孩子用外部评价标准(如同伴评价),然后给他们进行社交技巧训练。作者想知道用主观自评方式能否挑出需要做这种训练的孩子。所选的孩子中相当一部分感到孤独和被置之不理;在回答“我孤独”时,6%说“对我来说一直如此”,另外6%说“对我来说多数时间如此”。
信效度测试
内部一致性:对16个基本条目与8个插入条目做因子分析发现,所有16个孤独条目负荷于单一因子上。插入条目无一在此因子上负荷显著。16条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未校正的条目与总分相关值为0.50-0.72.
重测一致性:没有直接测试。但在该量表测试两周后又做了教室内社会计量与状态测试(即外部评价)。这两个很不相同的变量存在较高的显著负相关,提示孤独与社会不满程度具有相当的时间稳定性。
聚合效度:孤独与两种社会计量学状态显著相关。16个基本条目分与同伴评分和同伴对其合群程度的评价相关值大约为-0.30 (P<0.001),这种相关性因儿童年龄和性别不同而有些差别。作者认为这种相关性是很高的,因为大多数孤独条目并未直接涉及学校的情况,也就是说,孩子们可以校外有朋友,这可以拮抗他们在校园内的孤立状态。
班上没人拿他当朋友的孩子平均孤独得分为36.3;班上至少有五个人拿他当朋友的孩子平均分为27.8,差异极显著。
区分效度:孤独与八个插入条早无相关。与两个学生成就的测试也基本无关:与基本技能综合测验的相关值为0.02,与斯坦福阅读认断测验相关值为0.10。孤独与社会状态评价之间相关不同,不能认为两者不可分。
应用与评价
儿童孤独量表在某些方面与用于成人的UCLA孤独量表类似。两者都涉及与孤独有关的一些事实与体验(感到缺少社交技巧,缺乏社会信任,感到孤立)。大多数条目似乎都描述行为与技巧,如“在学校交朋友对我很容易”谈到体验的不多(“我感到寂寞”,“我感到与世隔绝”,“我孤独”)。但量表一致性很好,概念性关键条目“我孤独”在第一主成份上载荷最大,与总分相关最好。因而该量表作为儿童孤独量表是恰如其分的。
量表作者目前正尝试缩小量表条目所涉及的处境的模糊性(如使之更直接针对班内情况)。作者还尝试扩充该表,引人我维概念,评定儿童与家庭以及同伴关系中的情绪与社交孤独。
儿童孤独量表
一直如此1 2 3 4 5绝非如此
1.在学校交新朋友对我很容易。
2.我喜欢阅读。(插入题)
3.没有人跟我说话。(R)
4.我跟别的孩子一块时干得很好。
5.我常看电视。(插入题)
6.我很难交朋友。(R)
7.我喜欢学校。(插入题)
8.我有许多朋友。
9.我感到寂寞。(R)
10.需要时我可以找到朋友。
11.我常常锻炼身体。(插入题)
12.很难让别的孩子喜欢我。(R)
13.我喜欢科学。(插入题)
14.没有人跟我一块玩。(R)
15.我喜欢音乐。(插入题)
16.我能跟别的孩子相处。
17.我觉得有些活动中受冷落.(R)
18.需要帮助时我无人可找。(R)
19.我喜欢画画。(插入题)
20.我不能跟别的小朋友相处。(R)
21.我孤独。(R)22.班上的同学很喜欢我。
23.我很喜欢下棋。(插入题)
24.我没有任何朋友。(R)
注:R表示反序计分;插入题不计分。